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和理论思考

发表时间:2024-05-08 11:38 作者: 浏览次数: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素养、学术素养、道德素养获得较大提升,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师素养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素养;成就;经验;思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五周年。讲话着眼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为思政课建设谋篇布局,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五年来,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宝贵经验,思政课教师素养得到普遍提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特别是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看,思政课教师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解决思政课教师素养总体发展不平衡、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关系等方面尚需着力解决。

五年来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主要成就

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标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闻令而动,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升和能力结构的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素养、学术素养、道德素养等都得到普遍提升。

第一,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明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体现出的政治导向、在功能上体现出的价值引领、在目标上体现出的信仰塑造,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方能保证所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准确、阐释得当。因此,坚定不移讲政治就成为对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政治素养也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五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思政课教学,积极参加有关单位开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研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站位普遍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增强。

第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高低,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五年来,思政课教师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积极寻求教学观念变革;努力以“大思政课”理念组织思政课教学,在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中,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不断建立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探索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加大对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教学资源和平台条件的运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开展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打造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不断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总体来看,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发表以来的五年,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进步最迅速、成效最显著、受益最丰厚的五年,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能力显著提升。学术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术素养的支撑。五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理论素养。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面向思政课教师开展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的专题培训;实施“示范培训计划”,既深入精准实施国家层面的骨干研修、学历提升等工作项目,又指导各地各高校积极主动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课教师省校协作培训项目”“思政课教师校际协作项目”等。广大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学术思维不断更新,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以教学重难点为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能力不断攀升,极大地彰显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

第四,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持续进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对教师的道德水准要求比较高。五年来,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重要文件,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养。上述文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丰富了师德内涵,也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道德败坏分子实行零容忍。文件规定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一票否决”,引导思政课教师严守师德底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大批优秀思政课教师被授予“时代楷模”“最美教师”“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思政课教师的良好道德形象。

五年来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经验

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发表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的正确指引,在于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回顾五年来的发展,我们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也是着力推进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新时代中国发展正进入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但又不进则退的特殊阶段,既为思政课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用党的理论教育青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既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课题,也值得每一名思政课教师认真思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等多重维度的横纵比较中亲自擘画,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六个方面的要求。既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考虑各地区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现实差别,推动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颁布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政策规定,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提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引领,不断推进前进道路上问题的解决,这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百余年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问题导向即通过发现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阻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趋向发展目标的实现,侧重矛盾化解;目标导向则通过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脚踏实地地实现目标,侧重方向引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之为引领,一些影响总体目标实现的瓶颈性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选配和培养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亟待加强。对此,党和国家遂提出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评价机制等政策举措,使立足问题、分析问题、破解问题成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之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以目标导向为方向指引,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的放矢,也需在实践中常抓不懈。

三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思政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讲授思政课的教师也要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素养储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既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也需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研修等多种实践体验的方式,不断提高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就的感知与理解,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让思政课教师真切感受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理直气壮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有关部门根据思政课教师的现实需要,既设计实施以“周末理论大讲堂”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专题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又在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世界领先成就的单位设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为参训的思政课教师提供实践研修平台,不断扩展思政课教师的现实眼界。应该说,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符合思政课建设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出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双重需要。

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理论思考

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指引下,广大思政课教师素养层次提升明显,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也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也必须看到,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系统工程,我们才刚刚开始,绝不会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面向未来,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看,从服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注意各地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总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精准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第一,要特别注意各地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总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使得这些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不同学校在发展基础、优势特点、体制机制等方面差别迥异,使得这些学校的思政课发展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面貌各不相同。以高校为例,根据近几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的听课情况看,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教师的数量配备、学历结构、教学能力、思维眼界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且由于这些学校在资源禀赋、后期投入以及顶层设计等方面的差别,这种校际差距实际上变得越来越大。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无论是哪一个层级和类型的高校,都无一例外地承担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思政课建设上绝不能搞两极分化。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既要使那些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工作比较有特色的高校走得更快、更好,让它们始终保持优势,强化示范带动,发挥头雁效应。同时,也要对那些先天不足、亟待提升教师素养的薄弱校给予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帮扶,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师校际沟通协作,继续加强国家、省、校的三级培训,推进班次扩容,加大优质培训内容的供给,提高薄弱校参训教师的名额比例,使培训研修真正发挥提升素养、典型引领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既揭示了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个道理,同时也对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个“道理”指的绝不仅是那些抽象的、教条式的、干巴巴的理论道理,更多的则是那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用道理,是那些揭示和说明党和国家蓬勃发展原因的切实道理,是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出彩圆梦的人生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思政课教师要讲好这些道理,简单机械地照本宣科不行,浮光掠影地轻描淡写也不行,而必须有深厚的思想修养、高远的人生境界、丰富的生活阅历、真切的情感体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力支撑,即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眼界两个方面都要有厚重的积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最重要主体,必须因应“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做好思政小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以更为积极的姿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断构筑起学生的精神基石和价值根基。

第三,要精准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思政课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思政课具有的政治引导这一基本功能。但这种政治引导功能,又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体现在“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的这种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展示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思政课内容本身具有学理性,是有道理可讲的;二是思政课教师要用讲道理而不是强迫的方式去揭示思政课内容的学理性,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抽丝剥茧地把思政课内蕴的根本道理、基本学理和深刻哲理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这两个方面的事实对思政课教师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教学要增强学术性、学理性、专业性,思政课教师就要加强专业训练。这种专业训练,不仅包括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广博的其他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缜密的思维方式、敏锐的问题意识、独到的学术眼光、较强的研究能力。比如,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授课教师需要综合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国防、党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实际上是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有为才能有位。在精准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既要发挥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拜师学艺”“结对帮扶”,迅速改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不足的总体面貌,同时,也要靠思政课教师自身充分利用有关部门机构提供的平台、资源、条件来不断提升个体能力。总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既是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广大思政课教师真正实现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本文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委托课题“'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研究”(2021JXW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原载2024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杨晓慧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