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团结强音,激扬奋进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首都、共商国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校党委书记陈晓红3月4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感到很受鼓舞,表示将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献计出力。
3月5日,陈晓红委员列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她表示,深感在复杂外部环境下,中国取得的不凡成就来之不易,在改革开放中积蓄起澎湃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报告对未来工作的谋划视野前瞻、全面具体、务实有力,让我们倍增信心、瞄准方向、明确目标。
置身新的历史坐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全力确保学校“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有力推进“十五五”规划科学谋划。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改革创新引领激发敢想敢拼的活力,坚持以科学技术打头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始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彰显一流大学的担当。
实干创造美好未来。面向新的一年,我们将坚定信念信心不动摇,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在改革创新、顽强奋斗中打开发展新天地,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征程。
我校师生热切关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以集体收看、个人收看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客户端等平台收听收看两会直播盛况,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机关党委书记葛新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善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牢把握“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的核心职能,做好“立根塑魂”“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质效提升。
党委保卫部(处)部(处)长任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平安校园,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责任落实、夯实基础能力、提升管理效能,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不断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王韧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将以“小而精、实而新”为导向,立足数字经济学科优势,与高水平高校共建国际化平台,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聚焦全球产业链需求,联合海外高校,定向培养既懂技术又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深化“校企研”国际协同,引入头部企业资源,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以科技合作撬动开放新局,奋力建设创新型一流大学,为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注入智慧和力量。
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胡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全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生活,不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后勤管理服务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谢亚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校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息息相关。我们要持续加强党建引领,探索党建与人才强校战略、有组织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结合自身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担负起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的重任。
法学院党委书记谭志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依法治国,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高校法学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推动全社会遵纪守法、崇德向善,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我们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方位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上好“大思政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湘江书院)副院长周新民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要务。高校科研人员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创新团队,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攻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苏长青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将立足“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深化校地企合作,服务区域污染治理、“双碳”等重点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攻关,培育兼具数智素养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侯向群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建设并整合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构建智能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精准获取适配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要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要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以高效管理保障数字教育有序推进,培育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贺子姮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目标和新要求。作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之中,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用心用情帮助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为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
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罗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们应加强与校友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微电子与物理学院辅导员全登元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学生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展翅高飞,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为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发展锚定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奋斗坐标。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习研究者,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始终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使命,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等议题,运用AIGC等技术探索新媒体叙事创新,助力湖南文旅品牌“出圈出海”,做新时代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与数字文明的践行者。
前沿交叉学院本科生夏庆森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擘画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更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数字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应当深耕专业领域、勇攀科技高峰,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引擎。以数智赋能社会治理,以创新助推经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让时代的脉搏因我们的奋斗而更加澎湃。
(采写/张高阳 图/新华社 涂画 各二级单位)